1. 寺庙网>知识>旅游>

震旦圣地阿育王寺 千年兴衰梵音不绝

千年古刹阿育王寺(图片来源: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:曹立君)

阿育王禅寺坐落在鄞州区宝幢鄮山南麓育王岭上,距宁波市区约18公里,东南距天童11公里。该寺因珍藏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,素有“震旦圣地”和“东南佛国”之称,是我国佛教“中华五山”之一,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(282),据明万历《明州阿育王寺山志》载:晋武帝太康三年,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,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。既苏,旋改业出家,法名慧达,并按梦示,寻求宝塔,至鄮山乌石岙时,忽闻钟声铮铮响于地下,便竭诚膜拜诵经。三日三夜后,宝塔从地下涌出,光明腾耀。其状青色,似石非石,高1尺4寸,方广7寸,内悬宝謦,中缀舍利,五层四角。慧达即结茅于此,修持行道。此为阿育王寺开基之始。

东晋义熙元年(405),舍利宝塔从乌石岙慧达结茅供养处迁到现址,安帝敕造塔亭,岁度僧14人,是为阿育王舍利殿之起源。南朝宋元嘉二年(425),宋文帝敕住持道佑创增佛宇,赐常住田,并赐度僧27名守护。元嘉十二年(435),又建塔寺。至此,阿育王寺已初具规模。南朝梁普通三年(522),梁武帝命扩建殿堂房屋,并赐额“阿育王寺”。寺额由梁代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手书。大同六年(540),武帝又下令拨黄金500两改建浮屠为五层,铸铜佛、铁鼎,写经论,并敕免阿育王寺田赋。由于梁武帝的重视,阿育王寺很快闻名天下,塔居神州第一(朱彝尊《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跋》),一时名士倾心皈问。

千年古刹阿育王寺(图片来源: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:曹立君)

唐玄宗先天二年(713),僧了缘建西塔院(又名西塔寺)。元宝三年(744),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在舟山后,曾住锡于阿育王寺。期间,绍兴、杭州、湖州、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寺请鉴真和尚讲道受戒。会昌元年(841)唐武宗下令灭佛,舍利宝塔充入越州府库。唐大中四年(850)正月,舍利宝塔复归阿育王寺,僧俗8000人参加了供奉舍利宝塔盛会。

五代后周显德五年(958),寺遭火毁。宋太祖开宝六年(937)修复。大山祥符元年(1008),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”,拓为十方禅刹。熙宁元年(1068),大觉怀琏禅师出任第五任主持。三年(1070),怀琏筑宸奎阁,珍藏宋仁宗御笔偈颂、御书53轴和团扇3柄,英宗手诏1道,文人苏轼为之撰《宸奎阁记》,并手书碑文。在怀琏主持下,阿育王寺一时人才聚积,“法席鼎盛,名播天下”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景象。

南宋建炎年间(1127——1130),迎舍利塔至宫中,宋高宗赐“佛顶光明之塔”匾。绍兴二十六年(1156),宗杲受诏住持阿育王寺,“四方学徒,川奔涛涌”(宋濂《阿育王山广利禅寺铭》)。时育王寺内僧众及外来法者逾6000人,人多食乏,宗杲在传至佛照禅师德光,油市田4000余亩,名为“吉祥庄”。淳熙元年(1174)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请舍利入禁中供奉,住持从廓护送。孝宗三番瞻仰舍利,御书“妙胜之殿”额,封从廓为“妙智禅师”,并赐钱万缗。淳熙间(1174——1189),明州郡守赵恺“以金造成一塔,奉安宝塔于其中”(赵恺《供舍利金塔记》)。嘉定年间(1208—1224),定“禅院五山十刹”,阿育王寺被列为“五山”之第五山,与径山寺、灵隐寺、净慈寺、天童寺齐名。南宋末,阿育王寺又遭火灾,舍利塔附安别院(即古育王)。

千年古刹阿育王寺(图片来源: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:曹立君)

元世祖至元间(1264——1294),顽极、如珙住持阿育王寺,僧伽来依法轮者摩肩接踵,人满为患。于是,如珙大建堂宇,以解决信徒住宿之忧;并购得余氏海涂田1000余亩,名“广利庄”。至正二年(1342),悟光住持阿育王寺,收回被豪家所占的庄田、园林,修筑祖堂、法堂、蒙堂、廓庑等,并用朝廷所赐白银建承恩阁,翰林侍学讲士黄溍为之撰《承恩阁碑记》。

明洪武十五年(1382),朱元璋赐名“阿育王禅寺”,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。神宗万历间(1537——1620),慈圣太后赐藏舍利之铜塔。时住持传瓶与僧众同心协力,修茸殿宇,坚立山门,重建舍利塔殿、廓庑、禅堂、僧室白余间,名刹风貌得到恢复。

清康熙元年(1662),寺毁于火。康熙十九年(1680),僧人法钟重修。乾隆(1736—1795)中期,住持畹荃获赐紫袈裟、龙缎袍、宫绸彩缎、御茶、东莞香、紫当、绣袋等物及御书《心经》1卷、《大悲陀罗尼经》1函与“觉行俱圆”匾额。光绪年间(1875——1908),阿育王寺修建普同塔院、养心堂、云水堂、灵菊轩、方丈室、天王殿等房屋90余间,并疏通阿褥达池,筑围墙,栽松柏竹梅。宣统三年(1911),又重修大殿,使阿育王寺的建筑得到完善。

民国元年至五年(1912——1916),住持宗亮先后重修大悲阁、禅堂等,舍利殿、藏经楼全部覆以琉璃瓦。民国十九年(1930)天王殿不慎失火被焚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),住持源巃重修之。

千年古刹阿育王寺(图片来源: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:曹立君)

“文革”期间,众僧被遣散,寺院成为工厂及驻军营房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,寺院归还僧众管理,政府拨款60余万开始全面整修阿育王寺,由通一大和尚担任顾问。整修后的阿育王寺,中轴线按原样基本复修,下塔也进行重修,东南佛国的古建筑群又成为举世瞩目的游览胜地,阿育王寺揭开了中兴的一页。2003年1月10日,阿育王寺举行五百罗汉圣像开光暨界源大和尚升座法会。目前,阿育王寺每年均举行以修持为主的禅七法会、三坛大戒传授法会、千僧斋法会等著名传统法会相继得到恢复。

阿育王寺集古建筑、绘画、雕刻、园林、文物和风景名胜等艺术文化为一体,整个布局结构紧凑有序,寺院沿山而建,层层递进,气势恢弘。

中轴线上为山门、二山门、鱼乐园(放生池)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舍利殿、法堂和藏经楼。右侧有云水堂、鄮峰草堂、拾翠楼、祖师殿、承恩堂、方丈殿、宸奎阁、寮房等361间;左侧有殊胜斋、钟楼、舍利单、先觉堂、大悲阁等264间。还建有西塔楼、娑楼阁及碧梧轩等。寺占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,建筑面积为2.4万平方米。其中舍利塔(石塔)前旁两侧有慧达和大权菩萨,后面有释迦牟尼卧佛的舍利殿。舍利殿高15.3米,重檐琉璃顶。殿中设石舍利塔一座,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。石塔后释迦牟尼涅槃时卧像。殿后壁外嵌有唐代石雕护法神4尊,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。寺西侧有元至二十五年(1365)建的砖塔一座。高36米,七层六面,仿木构建筑,具有典型元代建筑风格。

千年古刹阿育王寺(图片来源: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:曹立君)

殿前上匾“妙胜之殿”为宋孝宗书,下匾“舍利殿”为僧竹禅书。殿内有宋高宗宋所赐“佛顶光明之塔”,殿外后壁有唐朝雕刻四天王石像。大雄宝殿高15.8米,面积870平方米。殿上有乾隆帝御书“觉行俱圆”匾额。

舍利殿东面的开山堂建于1990年。其旁有华严殿,为周坚白先生独资助建。开山堂之首有净业堂,为陈庭骅先生助建。法堂藏经楼为寺之最高楼堂,高12米,分上下两层。下位法堂,上为藏经楼,内藏清乾隆初年《钦赐龙藏经》刊本,计1675部,共7239卷;民国时期(1912—1949)影印本《賾砂藏》,计1532部,共6362卷。此外还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《日藏经》及《大藏经》等经卷。

1992年开始,方丈通一法师在寺之东,面对玉几背倚鄮峰,建造七级八角宝塔,并于1995年完工,是为新建的“阿育王寺东塔”,规模为浙东之冠。 

本文由寺庙网发布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omiao.cn/fobao/lvyou/2410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